□本報記者 朱雪黎 文/圖
  羌族,因聚居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高半山中,又被稱為“雲朵中的民族”。11月6日,走進羌族畫家李雲川位於綿陽臨園商務樓中的工作室,一股別樣羌風撲面而來:牆面上,羌族人年年祈福、歲歲掛紅用的紅細布條“羌紅”,被印上神秘圖案,製作成精美畫幅;茶桌上,羌族男女點篝火、跳沙朗的圖案,以粉彩、重彩、青花分別現身高白瓷茶具;而穿梭其間的工作人員身上,或是一方沙朗絲巾,或是一件羌繡點綴的羌紅披肩。
  如何將羌族民俗文化走進現代生活,走上更多人的心頭?李雲川從2010年起,開始實踐用12幅現代畫,具象表達古羌文化基因的夢想。
  將12個古羌文化符號提煉入畫
  作為羌族人,1987年從四川美術學院畢業的李雲川,2010年起,才開始用畫筆記錄羌族民俗。他告訴記者,儘管羌族文化歷史悠久、豐富多樣,但外界對羌族的瞭解卻並不多。
  為了梳理古羌文化符號,同年起,李雲川開始和愛人範芸芸一起,多次深入汶川、茂縣、理縣、平武、北川等羌族聚集區,採風追訪。他們希望通過一趟趟“尋根”之旅,最終形成一系列圖案,畫說羌韻,讓外界有更直觀的認識。
  經過2年走訪,最終他們提煉出12個他們認為最具羌韻的文化符號——抱蛋、壩壩宴、碉樓、沙朗、口弦、溜索、爬桿、撬桿、摔跤、羊皮鼓、咂酒和轉山。
  羌族傳統民俗,多競技活動。12項中就有抱蛋、爬桿、撬桿、摔跤4
  項。抱蛋,羌語稱“蛾捉”。李
  雲川的抱蛋畫作中,中間的保
  蛋人手臂誇張環抱在一起,4
  個抱蛋人從四面來襲,躲閃
  間伺機搶蛋,緊張、熱鬧氣氛
  躍然紙上。
  羌族圓圈群舞,羌語稱“跳沙朗”。在李雲川的畫作中,跳沙朗的羌族人男外女內,環篝火而列,一邊歌舞一邊旋移,甩手搖肩,身體俯仰,腳步跳躍。他以紅、白、藍為主色調,桃紅、鮮黃等跳躍顏色點綴其中,再以羌族服飾常用的絳紅色為底,畫面樸拙耐看。
  羌族羊皮鼓,又名“羌鈴鼓”,羌語稱“日博”。小伙們一手抓鼓,一手握槌,兩兩相對,八人成圈。或面面相對,或背背相依,或對轉,或同轉,激越鼓點與粗獷舞蹈、高昂唱腔同起,氣勢逼人。
  截至今年,12幅畫作,李雲川只完成了咂酒、羊皮鼓、抱蛋、口弦、沙朗、溜索6幅。“其他構思還不滿意,我還要多去採風,多找些靈感。”
  衍生視覺化產品讓圖案走進生活
  沒能繼續創作,李雲川告訴記者,更重要的原因,是今年以來,他將精力重點傾註在了圖案衍生品開發上。“去羌族旅游區,滿大街的旅游產品出自批發市場,文化味兒太淡。”為了創新文化味更濃、更受歡迎的旅游產品,他選擇了實用、精美作為關鍵詞。
  咂酒,用青稞、大麥煮熟拌酒曲入壇釀成。飲咂酒時,人們兩兩相向,以長幼為序,繞酒壺成圈,以細竹管、麥稈吸酒。在李雲川的工作室,僅飲咂酒圖案,記者就見到了皮壺、漆器、木雕、水晶煙灰缸等6種商品。“以古羌文化和當代美學創作的畫作圖案為根基,我們開發了茶具、絲巾、煙灰缸等9大類、30餘種生活用品和工藝品。”為了更具羌族文化特質,李雲川還找來北川古羌草編、水磨漆藝、羌繡等多個非遺傳承人,和他們一起開發了草編工藝畫、漆盤、民俗雙面繡等產品。
  今年底,他們將與北川近10家文化企業合作,成立創意工作室,專門為非遺項目創新符合現代審美的產品。  (原標題:12幅畫講述羌韻故事 才下雲端卻上心頭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h82whvbh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